郭晓勇表示,自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从国际制度的参与者变成了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一带一路”作为一项沟通多元文明、联结众多国家的倡议,一定要在加强国家外交的同时,高度重视公共外交,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构筑起新的桥梁和纽带。
郭晓勇首先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早期成果”。他指出,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这一时代巨轮就开始扬帆起航,两年多来,取得了积极进展。他从政治、经济层面和文化、国际舆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针对“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消极国际舆论,他指出,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特别要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认真做好公共外交工作。
郭晓勇认为,“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随后,他就如何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加强人文基础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总结出“五个结合”。
一、 宣传政策与解疑释惑相结合
郭晓勇说,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必须全面阐述这一倡议的意义、方向和目标重点、重大原则、基本精神,使沿线国家了解“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了解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五通”的合作重点,了解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谈到宣介“一带一路”政策,他特别强调了两点:首先,要避免单向生硬的“灌输式”传播模式,要多换位思考,多增强读者意识和受众意识,多用对象国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其次,要慎用军事色彩浓厚的词汇。并用“桥头堡”、“排头兵”、“主力军”、“初战告捷”、“实现突破”、“大获全胜”等词汇举例,这些词汇翻译成外文,就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造成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
他还指出,在加强正面宣传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减少不和谐的噪音和杂音。解疑释惑要占领理论制高点,掌握对外话语权,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客观。要通过解疑释惑,使相关国家和民众明白“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但机遇是世界的,是大家的。
二、全面行动与精准发力相结合
公共外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推进“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形成合力,使作用最大化。但是,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复杂,文化多样,要认真研究每个国家的特点,针对不同国家和人群,采取不同方式,实现精准发力。
他认为,在公共外交方面要倡导精准发力。中国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并取得了宝贵经验。认真总结推广这些有益做法,有针对性地扩展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这里,他还提到一点:精准发力也要针对关键部门、重要人物、突发事件做好工作,尤其是要多做智库专家学者的工作。
三、回顾历史与分析现实相结合
“一带一路”承古惠今,既是对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往来的继承和发展,又在新时代开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巨大空间。我们在深刻分析“一带一路”历史价值的同时,更应该挖掘它的当代价值和文化内涵,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路精神。
“一带一路”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没有被世人广泛知晓。这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的共同文化财富。沿线国家可以认真梳理“一带一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已有资料进行数据化和在线化,形成“一带一路”文化资源数据库,活化“一带一路”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同时指出:加强这方面工作,不但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而且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
四、讲好中国故事与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相结合
过去的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当今的“一带一路”倡导互联互通、文明互鉴,在未来要建立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讲好“一带一路”和中国的故事,能够使“一带一路”的倡议更有情感、更有温度。
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郭晓勇总结了三个关键点:重视讲好软性、感性的故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跟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相结合。他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是做好中国事情,这当中,无论部门单位,还是团体个人,无论国营还是民营,无论老将还是新兵,在演绎中国故事的过程中,都是主角,没有配角,所有的言行作为,都构成中国故事巨著中的篇章段落,字符音符。
五、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与利用社交媒体、自媒体和民间舆论场相结合
郭晓勇表示,媒体在加强公共外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议题设置,还是营造舆论氛围,都具有其他方式难以企及的优势。他同时也指出,新媒体在推进公共外交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众媒时代已经来临并迅猛发展,信息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正日益融合,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交互性成为当今媒体的显著特点。因此他认为,在借助国外社交媒体的同时,策划利用好本国新媒体,加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另外,他还指出,加强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一定要高度重视语言问题。“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尤其是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机遇更是挑战。
最后,他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乘风破浪,公共外交任重道远”两句诗作为总结,表达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远见。